秦伯未谈药物配伍三大类
第一类:
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
例如:
桂枝—白芍(气—血)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养心和血。
香附—高良姜(气—血)止胃脘痛。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黄连(酸—苦)连梅汤,泻烦热。
当归—白芍(动—静)四物汤,养血和血。
第二类:
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如化湿结合理气,发汗结合通阳,包括上下、表里结合,以及相须、相使等在内。这类在临床上最为多用。
例如:
苍术—厚朴,平胃散,燥湿行气。
淡豆豉—葱白,葱豉汤,散寒通阳。
半夏—陈皮,二陈汤,化痰顺气。
杏仁—贝母,桑杏汤,顺气化痰。
知母—贝母,二母散,清热化痰。
枳实——竹茹,温胆汤,和胃止呕。
第三类:
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的同用,目的在于加强药效,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
例如:
党参—黄芪,补气。
附子—肉桂,温肾回阳。
山药—扁豆,补脾止泻。
沙参—麦冬,润肺生津。
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
杜仲—续断,补肾强腰。
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龙骨—牡蛎,固脱。
金樱子—芡实,固精。
赤石脂—禹余粮,涩肠。
谷芽—麦芽,助消化。
桑枝—丝瓜络,活络。
关于药物配伍应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举。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象贝母,但肺阴不足,兼见内热,或外邪不解,咳痰不爽的,可与甜杏仁、川贝母合用,处方惯写甜苦杏仁、川象贝。
还有三种药配伍,如杏仁、薏苡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湿,以及个别地区用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处方惯写焦三仙之类,没有提及。总之,药物配伍有其重要意义,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随意凑合,将会造成杂乱和叠床架屋的现象。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秦伯未临证经验集粹》,作者/秦伯未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亲,上品姜粉、姜膏、艾条、温灸服、道地药材?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js/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