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总结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局部作用
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全身作用)
药物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全身各部发生的作用
直接作用
药物对机体先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
药物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
变态反应
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
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特点:
1、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2、反应性质与药理作用有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有效
3、原因:与遗传有关
副反应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与选择性低有关
毒性反应
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药理效应
效能
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此时巳达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效能常用药物作用指标的最大数值来表示
强度(效价)
指药物作用强弱的程度,常用产生一定效应(通常以50%阳性反应为指标)所需的药物剂量的大小或一定药物剂量产生的效应强弱来表示,所需剂量越小或强度越高说明药物强度高。强度与效价意义相同,可通用
半数有效量ED50
引起50%的实验动物发生阳性反映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50%的实验动物发生阴性反映的药物剂量
治疗指数
药物LD50/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安全性,指数大安全性大
内在活性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意义
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取决于内在活性强弱
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则强度取决于亲和力大小
受体
细胞或生物体上的功能蛋白组分,能识别并结合相应的配体(第一信使),通过中介信号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相应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体的特性
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灵敏性、多样性
激动药
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
拮抗药
指有较强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而是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
部分激动药
具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弱,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若与低浓度的激动药合用的时发挥激动效应,若与高浓度激动剂合用时表现为拮抗作用,但增加激动剂浓度仍然可达到最大效应
竞争性拮抗剂
可与激动剂竞争与同一受体可逆性结合,但无内在活性,可使激动剂作用强度下降,量效曲线右移,但对其效能无影响
非竞争性拮抗剂
与受体不可逆或难逆性牢固结合,可使激动剂效能和强度均降低,量效曲线下移。
二类拮抗剂比较:
竞争性拮抗剂
非竞争性拮抗剂
与受体结合特点
离子键、氢键、疏水键、范德华引力结合,不牢固,可逆,与激动剂竞争
共价键与受体结合,牢固,不(难)逆,不与激动剂竞争
对激动剂Emax影响
无影响,增加激动剂剂量仍然可达单用激动剂时的Emax
降低,增加激动剂剂量不可达单用激动剂时的Emax
对激动剂强度影响
降低
降低
对激动剂量-效图象影响
平行右移
右下移
储备受体
当产生Emax时,尚未被结合的受体称储备受体
受体调节方式
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
长期使用拮抗剂或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使受体的数量增加
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
长期使用激动剂或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使受体的数量减少
第二信使包括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G-蛋白
习惯性
长期用药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精神上的依赖与需求,停药后有主观不适,但无客观戒断症状,未对药物产生耐受性。
成瘾性
长期用药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上的依赖与需求,停药后有主观不适和客观戒断症状,对药物产生了耐受性。
耐药性
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耐受性
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xg/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