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池塘鱼类发病,为什么用药后无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养殖朋友都会遇到鱼虾等水产动物发病死亡,然后通过自己诊断或者直接到鱼药店购买鱼药来进行治疗。但很多时候连续用了好几天的药,却发现没什么效果,不少养殖朋友都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么造成用药方案无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经过多年长期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病因诊断不准确或者错误
这类情况很多都是因为某些疾病的部分发病症状有稍许类似或相同。比如把草鱼病毒性出血病、鲫鱼疱疹病毒病与细菌性出血病搞混淆,按照细菌性疾病来处理,反复消毒,造成鱼越死越多;还有水霉与白云病、小瓜虫感染与打粉病等这些疾病外表症状都有一些相似。
二、药物的质量不达标或者假药
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到达治疗的效果,药物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很多厂家没有相关的兽药生产资质,把国标药品按照非药品的方式来生产,打擦边球,脱离农业相关部门的监管,这类药物很多都含量不足;二是像央视《今日说法》最近报道的河南某兽药制假案件,这类生产药品就全部都是假药。因为这些原因,某些国标药物有时候都无法保证质量,就更不用说其它生产假冒伪劣药品的了。
三、病原菌产生了耐药性,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长期使用一种抗菌治疗药物,甚至违规使用抗生素原粉或者直接在水体中泼洒抗生素,造成抗生素药物对病原菌的抗菌效果逐渐下降甚至完全无效。
四、用药剂量不足或者药物的治疗时间过短
用药疗程未够就停药,未把病原体完全处理,停药后疾病复发。在我们的鱼病诊断过程中,不少养殖朋友出于成本考虑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技术老师给予的疾病处理方案,砍掉认为自己不需要的药物,或者压缩用药治疗疗程,死鱼数量刚刚控制下来,就马上停药,造成疾病治疗不彻底而复发。
不管是消毒药,杀虫药还是抗菌药物,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药物浓度,才能达到杀虫、杀菌、抑制病原体的效果。在我们的实际用药过程中,还经常出现由于养殖朋友对于鱼塘面积、水深及存塘鱼数量,都不是很清楚,导致用药量计算不准确或者错误,造成用药剂量不足,这种情况下非但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还会使病原菌对抗生素等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五、病情严重已经进入晚期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少养殖朋友常常对疾病预防或者发病前期不重视,处理不及时,或者自己乱用药等,造成鱼病十分严重,已病入膏肓死亡量极大了,这时候时才找技术人员求处理方案,但这个时候技术人员也可能无力回天了。比如叉尾套肠病、黄颡鱼的爱德华氏菌造成的严重腐皮溃烂等,这类病害一旦发病严重到了晚期,鱼基本不会开口摄食,即使经过诱食效果也不怎么明显,治疗的时候只能通过外用药,内服的药物基本上都用不了,这类情况治愈的希望就比较低。
六、药饵的制作方式不正确
在使用内服药的时候,有些地方养殖观念落后,为了省事,直接将药物的粉末与饲料进行简单混合再投喂,造成药物在水体中快速溶散掉,只有少量药物进入了鱼体,难以起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在内服药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先将药物用一定量的水溶解后,再加粘合剂,然后喷洒到饲料表层,适当阴干后投喂;如果没有粘合剂则可以加入一点面粉或者米汤,也能起到粘合作用。
以上便是一些造成鱼病用药无效的主要原因,所以养殖朋友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鱼虾等水产动物发病死亡时,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要拖延,尽量不要自己诊断,避免误诊,及时找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协助诊断,并及时用药;二是购买正规企业的药品;三是每次用药,用药量要计算准确,用药疗程周期要足,特别是诺卡氏菌、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鱼类慢性细菌病,这些病害使用抗生素的治疗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希望养殖朋友们都可以把鱼虾养得越来越好,收益越来越高!
-----------------------------感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js/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