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第01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重点
第一节 中药和中药临床应用一、历代本草代表作代表著作考点作者年代《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载药种,三品分类法东汉《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陶弘景魏晋南北朝《新修本草》开创了图文对照,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长孙无忌李勣苏敬唐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图文对照,方药并收,资料翔实,文献价值唐慎微宋代
代表著作考点作者年代《本草纲目》载药种,绘药图余,方0余,贡献突出李时珍明代《本草纲目拾遗》新增药物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赵学敏清代《中华本草》30+4+1卷,中药、藏、蒙、维、傣、苗,全面总结了传统药学成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当代
A.《本草纲目》
B.《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1.我国最早的中药著作是
2.宋代著作,图文对照,方药并收是
3.我国上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正确答案』E、B、C『答案解析』《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第02讲 药性理论:四气、五味二、中药性能与功效
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Vs:中药的性状——
药物所有特征的总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气味、滋味、质地(轻重、疏密、坚软、燥润)等
(一)药性理论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药物防治疾病: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药的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因其各具若干特性和效用,前人也称之为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之目的。
中药的两面性:
治疗效用(功效或功能)——正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
毒害作用(不良反应)——负效应——尽量避免发生
(二)四气确定依据(人体反应)效用不良反应代表药物寒减轻或消除热证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伤阳助寒石膏、知母凉温减轻或消除寒证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伤阴助火煨姜附子干姜热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
气味配合,定性定能解表药辛凉解表薄荷辛温解表紫苏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辛,温归肺、脾经功效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使用注意本品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服。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服 (三)五味——主以药效,参以口尝味效用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代表药物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荆芥、薄荷、香附、川芎芳香药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解毒)腻膈碍胃,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饴糖、甘草、蜂蜜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猪苓、茯苓
上一篇文章: 板蓝根的宜与忌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味效用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代表药物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生津安蛔收敛邪气,邪气未尽者慎用五味子、五倍子、乌梅、山茱萸、木瓜涩能收、能敛收敛固涩收敛邪气,邪气未尽者慎用龙骨、赤石脂、乌贼骨
味效用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代表药物苦能泄能燥能坚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坚厚肠胃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大黄苦杏仁、代赭石黄连、栀子苍术、厚朴苦参黄柏、知母黄连味效用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代表药物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当如此,脾虚便溏者慎用昆布、海藻、鳖甲、芒硝 气味配合,定性定能解表药辛温解表紫苏辛凉解表薄荷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辛,凉归肺、肝经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服本品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服。 A:依据中药药性理论,寒凉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 A.伤阳 B.耗气 C.伤阴 D.敛邪 E.肺火『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X:属于寒凉药所示效应的是 A.清热泻火 B.温里散寒 C.补火助阳 D.回阳救逆 E.凉血解毒『正确答案』AE『答案解析』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A:根据中药药性理论,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为 A.苦寒 B.甘寒 C.苦温 D.苦甘寒 E.苦微温『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清热燥湿药性味多苦寒,功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 A:按中医五味理论,具有苦能清泄的中药是 A.大黄 B.苦杏仁 C.牛膝 D.栀子 E.芒硝『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能泄的含义有三: 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 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 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 A.能软,能下 B.能燥、能泄 C.能补、能缓 D.能收、能涩 E.能散、能行 1.辛味的作用特点是 2.甘味的作用特点是 3.苦味的作用特点是『正确答案』E、C、B『答案解析』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END
长按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js/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