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学下防伪技术,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假包

文/韩璐又是一年3.15,打假战役每年都进行,但被动等着打假,倒不如自己学会验证的方法。对于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辨别产品真假其实并不难了。随着防伪技术的不断更迭,越来越多不可复制的防伪技术正在出现。小编特意采访了防伪技术的鼻祖、国家级防伪技术评审会专家委员、海南拍拍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发,梳理了国内防伪技术的前世今生:打假的七寸在哪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假冒商品贸易超过亿美元,约占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的2.5%。我国假货问题亦很严重。在打假这件事上,有句顺口溜:“打也打不好,不打不得了,打也打不完,还要坚持搞。”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着,打假这件事不好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假冒产品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从制造、分销到消费。在真实销售场景下,从制造商到批发环节,批发环节到零售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明确知道产品真伪,真正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环节,就在于零售商与消费者,因此陈明发认为,消费者的误购是整个假冒产业链的动力源头,如果能够在消费环节加上验货,降低误购,那么假冒产业链就不逐渐失去生命力了。陈明发归纳了两个理论:1.成本不对称理论。当伪造商品的成本远远高于售假本身,假冒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复存在。2.信息对称防伪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能够用最简单、便捷、准确的动作来鉴别商评真假时,假冒者就不会冒风险去售假。于是,越来越难复制、复制成本高企却越来越方便验证的防伪标签、防伪码,开始在产品包装上流行起来了。防伪技术的标准在中国,是有专业的防伪技术评审的,根据复制造价难度,分为四个等级:A级:很难复制B级:难以复制C级:较难复制D级:一般(有防伪效果)中国防伪技术有几种?其实说到防伪技术或者防伪标签,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从日化品、药品、工业品,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始有一个防伪小标签,刮开验证,或者拥有一个特殊编码,可以电话验证产品真伪。从防伪技术的沿革来说,工业时代的防伪技术可以称之为:“传统髙门槛防伪技术”,就是通过设置很多髙门槛进入壁垒,以特种材料、专有技术以及特种设备制造共性防伪特征来实现防伪目的。现在所了解的一些代表性技术包括激光全息、水印图文、缩微文字、变色油墨、安全线等。大概可以分为几代:第一代防伪技术:也称信息查询防伪、编码信息防伪、数码防伪等。是通过给商品设置查询密码来实现防伪的技术,具有信息查询验证、公众参与等特性。代表性的技术以陈明发年发明的电码防伪为主,后演变为电子监管码、药监码、电子标签(RFID)等。这其实也是目前大部分防伪公司在使用的技术,不少消费品的防伪码至今都在用电码防伪技术。(第一代的防伪技术其实就是在涂层下,隐藏一个密码,刮开致电数据中心来核实真伪)(第一代防伪技术延伸出去的药品电子监管码)然而,年陈明发就发现了这一技术有漏洞后,便停止了该技术的推广,“只要有一批号码泄露,伪冒厂家同样就可以印上该号码,验证为真码,但货品是假的。”这让不少消费者或者企业深受其害,而使用该技术的防伪公司或者渠道商也是难以规范管理。第二代防伪技术:“个性随机物理特征防伪”。是上网查看个性随机物理特征的防伪技术,消费者通过上网查看客观物理特征的档案照片,自我核实、辨别真假。代表性技术为年,陈明发发明的纹理防伪技术。第二代防伪技术的原理,就是在造纸的时候将头发丝粗细的黑色纤维浸入纸张,让其在纸张表面随机分布,理论上是永远找不到两片分布完全一致的纸张,于是陈明发便将这样的纸张做成标签,留档数据库,消费者鉴别的方式,就是电话查询纤维位置,以及将纤维抽出辨别真伪。这个在防伪技术评审等级中,已经属于超过原定标准的极难复制了。但并不妨碍依旧有假冒者,能够拿着放大镜一分一毫摆出个一模一样的标签来。试想,若是一瓶千把块的酒,造假标签的成本百元左右,假冒商们依旧有动力造假,更何况,这代技术很大的问题就在于,验货麻烦。当然,这样不妨碍依旧有不少公司愿意选择这代防伪技术,比如目前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全球所有产品,就是使用的纹理防伪。第三代防伪技术:“互联网+个性随机物理特征防伪”,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自动验证不可复制的微观物理特征,自动获取真假结论。它运用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及大数据技术。代表性技术为,年陈明发发明的锯齿防伪,该项防伪技术获得“不可复制、易于识别”的最高等级评审。所谓的锯齿防伪,背后是个有趣的故事,陈明发的一位客户投诉称印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zn/10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