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通讯员柳莹)1日获悉,《武汉市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年度报告(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武汉不良反应安全监测更精准,监测信息更全面。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占比下降明显,打吊针依然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一般来说,所有药品都会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
为全面反映年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全市范围内市民使用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对严重报告、群体不良事件等开展调查核实,编撰了此次《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安全风险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反应停(沙利度胺)因为能够有效阻止女性怀孕早期的呕吐,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但这个药有致畸的严重副作用,导致全球范围内曾出现了1.2万名畸形胎儿。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反应停出售之前并未仔细检验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反应停事件推动了全球药物警戒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报告》显示,年我市共收集可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份。
据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安全风险,持有人、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及时报告。监管部门发布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变多了,并非是说药品安全水平有下降,而是意味着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安全评估更有依据,监管决策更加准确。
不良反应女性高于男性
老年人占比上升
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患者中男女比例为0.85:1,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年期、老年期、青壮年期和14岁以下儿童期。中年期、老年期及青壮年期患者是主要人群,其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有上升趋势,老年人用药风险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xg/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