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作用
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
一: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
1.溶解度:
亲水性或亲脂性过高或过低都对药效产生不利影响。
①水溶性(亲水性)是药物可口服的前提
②药物透过生物膜(磷脂)要求有一定脂溶性
2.脂水分配系数(P)——P值越大,脂溶性越高;
达到最大脂溶性后,再增加脂溶性,药物吸收↓(抛物线)
3.渗透性(类似脂溶性)
分类
体内吸收
第I类
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
取决于胃排空速率
第Ⅱ类
低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
取决于溶解速率
第Ⅲ类
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
受渗透效率影响
第Ⅳ类
低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疏水性分子药物
体内吸收比较困难
2: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
弱酸性药物
胃液中(pH低)呈非解离型,易吸收
弱碱性药物
胃液中(pH低)呈解离型,难吸收
肠液中(pH高)呈非解离型,易吸收
极弱碱性
酸性中解离少,易吸收
强碱性,完全离子化
胃肠中多离子化,吸收差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酸性药物——pKa>pH,分子型比例高;
pKa=pH,解离/非解离各一半
第二节药物结构与药物活性
一:典型官能团对药物活性的影响
1、烃基引入
脂溶性↑,位阻↑,稳定性↑
2、卤素引入
强吸电子基,脂溶性↑
安定作用:氟奋乃静>奋乃静
3、羟基引入
水溶性↑,受体结合力↑
①脂肪链上:活性和毒性下降
②芳环上:酸性、活性和毒性增强
③酰化/酯化/成醚:活性降低
4、巯基
形成氢键能力比羟基低,但脂溶性高
①解毒药:与重金属形成不溶性硫醇盐
②加成反应、与酶的吡啶环结合
5、胺类
碱性、氢键接受体(与多种受体结合)
①活性:伯胺>仲胺>叔胺
②季铵:作用强,水溶性大,难透过生物膜
二:结构对药物转运、转运体的影响
1.小肠上皮细胞的寡肽药物转运体(PEPT1)
底物:二肽类(乌苯美司、β内酰胺类、ACEI、伐昔洛韦);三肽类(头孢氨苄)
2.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体P-糖蛋白(P-gp)
举例:底物—地高辛;抑制剂—奎尼丁
(奎尼丁抑制P-gp,使地高辛经P-gp的外排性分泌受到抑制,重吸收增加,血药浓度↑)
3.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类型
①不可逆性:共价键
②可逆性:范德华力、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电荷转移复合物、偶极相互作用力
三:药物的手性特征对作用的影响
1.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普罗帕酮、氟卡尼。
2.对映异构体具有相同的药理活性,但强弱不同。
氯苯那敏(右旋>左旋);萘普生[(S)-(+)>(R)-(-)]
3.对映异构体一个有活性,一个没活性:L-甲基多巴、(S)-氨己烯酸
4.对映异构体产生相反的活性
药物
药理作用
相反作用
哌西那朵
(+)/阿片受体激动药,镇痛作用
(-)/阿片受体拮抗药
扎考必利
(R)/5-HT3受体拮抗药,抗精神病
(S)/5-HT3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
R构型/β受体激动
S构型/β受体拮抗
5.对映异构体产生不同类型的药理活性:
奎宁(抗疟)——奎尼丁(抗心律失常)
右美沙芬(镇咳)-左美沙芬(镇痛)
右丙氧芬(镇痛)-左丙氧芬(镇咳)
6.对映异构体一个有活性,一个有毒性
乙胺丁醇(D)-体,抗结核;(L)-体,活性弱,毒性强
左旋多巴(S)-体,抗震颤麻痹;(R)-体,竞争性拮抗剂
第三节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
第Ⅰ相生物转化(官能团化反应)
体内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羟基、羧基、巯基、氨基)中公医考网整理。
第Ⅱ相生物合成(结合反应)
将第I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葡萄糖醛酸、硫酸、氨基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中公医考网整理,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
药物结构与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①含芳环药物---氧化代谢
②烯烃和炔烃的药物——氧化
③含饱和碳原子的药物—氧化
④胺类药物——氧化或脱氨基/烷基
⑤酯和酰胺类药物——水解
第一章药学与药学专业知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js/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