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是一味中草药,它真的就是ldqu
年12月,第一例sars病例在广东出现,随即蔓延开来。与病毒一起蔓延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谣言,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板蓝根可预防非典”。药店里出售的板蓝根冲剂被人们抢购一空。在湖南,药店里板蓝根的价格从2.8元一盒涨到12元一盒;在河北,药店脱销之后,只能在其他商店或者黑市购买,而价格也涨到了50元。
年4月中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给出以板蓝根为配方的预防方。5月下旬,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公布“板蓝根等八种中药对治疗非典有疗效”。当时,“非典”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疾病,由于技术手段限制,人们对sars病毒的认识和研究也十分有限。
疫情汹汹而来,也容不得我们按照科学的程序对每一种药物展开验证研究,“病急乱投医”,当务之急是赶紧试出一些方案来,迅速缓解病人的症状。所以,几乎任何一种传统上被认为可以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都被推上前台,这里面当然就包括板蓝根。只是,不管是“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还是“八种中药”,都没有在后续被证明确实对sars病毒有效,sars还没远离人类,抢购板蓝根的热潮就先走一步。
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晒干呈黄色、常切片、或切为小段,入中药。常见的中成药有板蓝根颗粒冲剂、板蓝根口服液等。在中国南方,也有以另一个科的植物——爵床科的马蓝根做为板蓝根。有趣的是,不论是菘蓝还是马蓝,都被称为蓝草,它们的茎叶可以制成蓝色染料。在《本草纲目》中,菘蓝、蓼蓝、马蓝、木蓝、苋蓝被称为“五蓝”。
由此可见,《本草纲目》是以叶子的颜色来给植物分类的,这并不是现代科学认可的分类方法,缺乏依据。既然菘蓝和马蓝一个是十字花科,一个是爵床科,这两种植物大概率也不会含有类似的化学成分,认为它们都有“解诸毒”的“功效”,也不可轻信。
传统医学是着眼于症状和经验治疗的学科,并不具备研究发病机理的能力,也就完全没有“病毒”的概念。现代医学传入后,英语中的virus被翻译成中文的“病毒”,带有“毒”字。这被人附会为传统医学的“毒”,于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就被用来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似乎“解毒”就是用来解决病毒的,其实不过是望文生义。因为传统医学所说的“毒”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与病毒本不是一回事。
板蓝根能够被广泛使用,主要原因并不是它能“清热解毒”,更不是它能抗病毒,而是因为它副作用小,少有不良反应,即没有治疗的作用,也没有副作用,说白了就是“吃不死人”。
即使有人喝了板蓝根之后病好了,那也只是因为这个病是能够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就连传统医学理论本身,也说过实话,《神农本草经》就将“蓝实”(菘蓝的别名)列为“久服,头不白,轻身”的上品药,就是“吃不死人”的意思。当然,说板蓝根“吃不死人”,也不能一概而论。
传统医学并不能研究出致病机理,所谓的“阴阳五行”理论,也只是基于疾病症状的现象而构建出的一套函数式,以行为为变量x,以疾病为函数f(x),至于函数的表达式为何,不需要知道,也没有办法知道。但是,传统医学基于经验,发现某些自然界物质可以缓解疾病症状,却是十分有益的遗产,应该被现代医学拿来所用。
现代医学也一直在努力研究、挖掘传统医学宝库,致力于找到真正有效的药物,弄清楚到底是哪些成分有效,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是什么。可惜的是,现代的医学研究也是有高度主观性的。
很多真正有效的药物,因为其知名度不高,获得较为困难,能够起效的疾病也不常见,所以较少为人问津。而像板蓝根这样“吃不死人”的药物,却经常被人翻来覆去的“研究”,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当然也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考察一种药物究竟有没有效果,需要进行体外实验和临床试验两个阶段的研究。其中体外实验是非常初级的一种实验,它的研究结果仅仅具备启发性作用。所谓体外实验,就是在人体之外用复方板蓝根对细胞、感染病毒的老鼠进行试验。比如,在几个月前,曾经有研究机构对双黄连开展过抗新冠病毒的体外实验,“证明”这种药物似乎对抑制新冠病毒有效果。
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个体外实验,完全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只不过,就在这个体外实验结果出炉之后,这些企业就急不可耐地要把板蓝根的生产大规模产业化,号称要“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现代医学并不存在对病毒性疾病的特效药,不管是现代医学发展出的药物,还是传统医学发展出的药物,都做不到。对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用药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战胜病毒赢得时间。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药物,区别在于现代医学药物都会把成分和不良反应明确说明,而传统医学药物统统以“尚不明确”一笔带过。
在传统药物里,没有哪一种比得上板蓝根那么神通广大,几乎被认为能防治一切病毒性疾病。但目前并无确切的药理研究和严密的临床试验证明板蓝根对哪一种病毒性、细菌性疾病有疗效。即使有所研究,也都是简陋的体外实验,不足为凭。因为病毒、病菌在体外并不难被灭活,用类似的实验可以证明几乎所有传统药物都能抗病毒、抗菌。
来源:节选东亚评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js/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