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一种药,容易耐药而无效,真的假的

在用药咨询门诊,药师经常听到很多患者问这样一类问题:

“长期使用一种药物会不会引起耐药?”

“我吃络活喜降压快5年了,这个药会不会最后就不管用了?”

“我不敢用胰岛素,怕长期用最后就耐药了,到时候就什么药也没得用了”

对这类问题的误解,困扰着很多患者,导致大家不能好好吃药。现在药师告诉您:答案很明确,耐心看完本篇就会明白。

真的存在使用中发生耐药的情况吗

(1)有些药物确实存在“耐药而无效”情况,使用时间长达几个月或者几年的药物确实会导致疗效降低,或者无效。疗效降低的话,则要采取增加剂量的措施才能达到临床疗效。

(2)多数药物并不存在这种“长期使用会失效,或者会耐药”的问题。这些药将一如既往地对您起效。

哪些药物会在使用中发生耐药?

1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中耐药情况最为常见。因为细菌等微生物是一类有生命的个体,是在不断地快速分裂和繁殖的。但是在高速地、高保真自我复制和增殖的过程中,忙中会出错,难免复制出特征不同的个体,这叫基因突变,也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假设本来某个抗菌药物对特定种类的细菌是敏感的,这个抗菌药物会把敏感的微生物杀的片甲不留,魂飞魄散。但是,在微生物自我复制中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个体(很罕见的小众群体),可能产生了某种保护自己的装置,能够抵御抗菌药物的屠杀而逐渐留下来,并且大量繁殖,成为“大众群体”。

在这场事关微生物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抗菌药物变成了一种“过滤器”:把敏感的细菌杀光了,但是把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突变个体保留了下来。从此,这类“进化”后的特定细菌,就对这种抗菌药物发生了耐药。

这就是为什么药师一直在呼吁大家别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因为每一种抗菌药物(或抗生素)都是在这样逼迫微生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通过丛林法则把顽固耐药的细菌留下来了。

2

降糖药中的胰岛素促分泌剂

糖尿病是因为我们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胰岛素绝对量减少)或相对不足(存在胰岛素抵抗,正常的胰岛素分泌量不能满足需求)造成的。

所以,有一类降糖药(专业上叫磺脲类),就是通过促进我们的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供应。

类似鞭打快牛,加快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这样就存在有一个可怕的后果:总有一天,这头“牛”累死了,胰岛细胞衰竭了,我们用再多的胰岛素促分泌剂,“抽多少鞭子”,都不会有胰岛素释放了。

3

作用于中枢神经的某些药物

比如阿片类、抗精神病药、抗帕金森病、抗抑郁等药物。

我们大脑内部的“对话过程”是相当复杂和神秘的。一般来说,是通过甲方释放某一种物质(信使),这个信使去敲开乙方的大门(受体),乙方接受了甲方的信息,就会产生反应(兴奋,或者生闷气而抑制)。

举个例子:阿片类药物(包括滥用容易上瘾的那些毒品),使用得当才是可以治病的药品。如果选择阿片类药物来镇痛,使用时间久了,也就是甲方天天去敲乙方家的门,总想让乙方兴奋,骚扰人家,后来乙方就产生疲劳啦,爱答不理的。因此,甲方就必须用更多的信使,用更大的劲去砸门,乙方才勉强地兴奋一下。

这就是很多作用于中枢的药物发生耐药或者失效的现象,当然,耐药或耐受的本质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枢把大门(受体)的数量减少(下调)或增多(上调)。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药物存在“长期使用会失效,或者会耐药”的问题。但是药师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绝大多数药物,比如降压药、调血脂药物和多数降糖药都不存在这个问题,普通公众可以放心服用。即使服用了某些药物出现耐药,药师也还有很多其他的招数来帮您控制疾病。

刘治军主任药师

药理学博士,临床药师;主编《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循证临床药物配伍》、《药想治病需谨慎》。

科室:首都医科医院药事部

专长:抗感染药物治疗、药物相互作用、心血管药物治疗

每周三上午

医院门诊四楼用药咨询中心

内容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haojiaju.com/ypjs/5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